英特爾全球高管現在越來越不惜身段了,他們大事小事都往中國跑。一年之間,全球董事長來了一次,英特爾馬宏升來了三次,全球CEO歐德寧上周再來中國,已是第二次。
歐德寧主持的只是一項軟件合作,英特爾全球投資機構“英特爾投資”與杭州中控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對后者注資1050萬美元。此外,英特爾當天也正式啟動了英特爾(浙江)軟件技術創新服務中心。這使它去年與杭州國家軟件基地有限公司之間的合作正式落地。
這是繼去年英特爾注資東軟萬余美元、與南京軟件園合作之后的最新案例。但與去年兩起案例有所不同,此次與杭州中控的合作似乎有意強調了英特爾作為“獨立軟件供應商”。
歐德寧有些直白地表示,英特爾鼎力支持中國軟件產業集群的創新,隨著英特爾浙江軟件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的啟動,將大幅加快本地軟件企業產品市場化的進程,提升市場競爭力。英特爾在技術咨詢、市場營銷、戰略投資等方面,與中控集團等200多家浙江軟件企業展開合作。
顯然,這一投資相對之前的偏于硬件與服務的投資案,更具長遠意義。而歐德寧的表述也相當大膽,因為英特爾一直扮演IT核心零部件巨頭角色。
英特爾副總裁兼中國大區總經理楊敘強調,公司不會去做像微軟、甲骨文這樣的角色,而是繼續基于硬件平臺提供軟件服務。
但張仲在解釋投資項目時卻透露了一絲“不滿足”,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公司在獨立軟件上比不過微軟、甲骨文,但是對投資對象來說,卻更有吸引力,因為,公司的服務更講究整體性,而且,如果一些業務符合公司戰略,英特爾“不排除在投資的基礎上進行并購”,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服務。
這也許正是英特爾公司未來的商業模式,即以處理器業務為核心,來構建一個更加開放、能夠容納各種特定軟硬件與服務、面向更多領域的平臺方案供應商,而就目前而言,它急需強化軟件領域的布局。從產業演進來看,它類似于IBM,但不像后者一樣涉足終端業務。
英特爾商業模式轉變的背景,與利基市場的遷移有關。PC領域已相當成熟,利潤越來越透明,且來自AMD的競爭越來越大,英特爾需要重整資源,制訂更加開放的業務模式,向軟件領域逐步延伸,符合它的利益訴求。
事實上,英特爾公司全球近十分之一的員工從事的是軟件相關的工作。而在業內人士眼中,這正是未來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一種趨勢,即全球軟件產業正成為芯片產業發展的驅動,在很多芯片產品中,越來越喜歡融會更多軟件特性。英特爾商用臺式機平臺“博銳”便是順應這一趨勢的平臺產品,它甚至將服務延伸到用戶的成本管理中。
“英特爾投資扮演的角色,是推動英特爾創新戰略與商業轉型。”張仲補充說。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