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亮
波瀾再現,最近國內PC業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海爾(www.haier.cn)電腦高調北伐,在北京設立了運營中心,另一個則是TCL(www.tcl.com.cn)正式宣布出售PC業務,其82%的股權以4000萬元的價格易主給一家成立不足9個月的投資公司,曾經在TCL集團戰略中占據顯要地位的電腦業務被徹底邊緣化。
同樣是家電行業進軍IT產業的成功典范,兩家企業的電腦業務最終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可謂冰火兩重天。導致這一轉變的原因何在?首當其沖的是PC領域日趨顯著的規模效應。根據IDC(www.idc.com.cn)今年第三季度的全球PC業報告,領先的惠普(www.hp.com.cn)、戴爾(www.dell.com.cn)、聯想(www.lenovo.com.cn)和Acer(www.acer.com.cn)都擴大了銷售收入,留給二線PC的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窄。作為規模較小的二線廠商,其首要任務就是在保持個性化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擴大產銷規模,才能在日益白熱化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海爾電腦可以說是最近兩年國內PC市場一匹最大的黑馬。海爾電腦總經理方純松說,“海爾意識到,迅速擴大規模是關系到PC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公司千方百計擴大銷售,一切以“上量”為標準,而不是利潤率。因此海爾在短短兩年內,其筆記本產品快速提升到了國產品牌第二的位置,僅次于聯想。反觀TCL,也曾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推出了一系列外形吸引人的消費類PC產品,如女性PC、游戲PC等,但未能及時壯大規模,對企業的生存而言始終是一種隱患。
兩家集團各自戰略的側重點不同也是造成其電腦業務不同結局的重要原因。對海爾來說,在自身家電產品站穩了國內外市場之后,張瑞敏已經將IT業務視為未來的重點發展業務,并以此作為拉近海爾同三星(www.samsung.com.cn)這樣的消費電子品牌的差距的重要舉措。不久前英特爾(www.intel.com.cn)CEO歐德寧訪華同海爾電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時,張瑞敏就親自參與,表現了其對電腦業務的器重。而在TCL內部,由于國際化失利,TCL集團近年的主旋律就是戰略收縮,要回歸到家電主業上來,缺少資源支持的電腦業務被邊緣化,實屬無奈。
在海外市場的不同表現也是催化劑之一。海爾是國內最早進行國際化的公司,經過十多年的摸索,海爾在海外市場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基礎,這給其電腦業務進入國際市場起到了鋪路石的作用。TCL的國際化道路屬于跨國并購的閃電戰,風險相對較高,在并購阿爾卡特(www.alcatel-sbell.com.cn)手機業務失利以來,公司的資金鏈一直吃緊,無力對PC業務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這就給該業務蒙上了一層陰影。
值得注意的是,海爾北上進京,并非意味著它已經躋身國內一線軍團。聯想、惠普、戴爾、方正(www.founder.com.cn)依然在國內市場上名列前茅,海爾要想實現質的飛躍,必須完成其不久前制定的宏偉目標,根據該計劃,海爾電腦要在明年實現臺式機增長200%、筆記本增長300%。“將總部遷到北京中關村,對海爾電腦主要是起到一種品牌提升的作用。”方純松說,“相比青島,這里的辦公成本更高,但是同上游企業合作更順暢、行業信息獲取更快速、對人才吸引力更大,綜合而言,還是利大于弊的。”
海爾的風光掩蓋不住國內二線PC廠商的集體潰敗。在恒生(www.hengseng.com.cn)、紫光、TCL等一個個品牌黯然失色的時候,二線PC經營者們更要明白,在已經進入寡頭時代的PC業,人人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