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4日),該公司與全球最大的閃存供應商飛索半導體(AMD與富士通合資企業)達成了代工合作關系。根據雙方所簽協議,飛索將向中芯轉移一項65納米閃存技術,由后者提供代工。并承擔銷售服務。
這意味著,中芯再度率先于本土同行中引入最新工藝技術,并進入特定的閃存細分市場。此前,借助與奇夢達(脫胎于西門子)的代工合作關系,它開啟了本土90納米的時代。
與以往代工案有所不同,此次中芯國際還將承擔銷售服務,延伸到下游環節,明顯超越了純粹代工模式。加上前年它與日本凸版印刷的合作,以及在封裝測試環節的布局,中芯國際事實上已是一個頗具IDM模式的半導體企業。
不過,該公司官方仍然強調,不會改變代工模式,上述布局仍然只是一種代工輔助,有利于強化客戶合作,提高服務效率。
《第一財經日報》獲悉,飛索半導體的產品將在中芯上海12英寸廠制造,該生產線一個月前已成功試產。飛索率先下單,顯示出它對中芯的信任。而頗堪玩味的是,飛索此前一直與中芯的最大敵手臺積電合作緊密,該公司亞洲區有關人士對本報說,目前飛索依然與臺積電保持合作,但主要是90納米產品。
分析人士認為,飛索下單中芯,與它的本地化布局有關。由于政策限制,臺積電目前在大陸還無法生產這一工藝產品。飛索牽手中芯,可以就近快速出貨。
中芯國際上海廠的優勢難以掩飾武漢工廠的尷尬。消息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中芯國際承擔管理的武漢12英寸廠進展遲緩,原本第三季有望遷入的機器設備,目前仍無動靜。該人士表示,存儲類市場大跌局面,可能讓武漢當地政府對于該工廠的未來贏利產生了懷疑。而更尷尬的是,該廠最有希望的長期定單來源——日本爾必達公司投向了對手臺積電的懷抱,并且與臺灣地區另一家半導體大廠力晶科技合資設立了12英寸廠。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