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_午夜视频精品_激情都市一区二区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業內資訊 > 電子藝術:藝術分享技術

電子藝術:藝術分享技術
2007-10-24 07:59:06  作者:zhengycn摘錄  來源:
  正在上海舉行的電子藝術節吸引了人們關注的目光。技術,還是藝術?中國新媒體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主任張培力認為,這是一種“文化態度”

  曹俊杰

  更多的電子藝術作品,則是把觀眾當作了主人公,甚至是創作主角。“電子藝術不光是技術,也是種文化態度,創造了新的文化和審美價值。”

  若接待品位興趣不同的朋友,你是否會為家中懸掛什么藝術作品犯愁?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辦法給我們提供了新選擇:在蓋茨豪宅“未來之屋”中,有這樣一面特殊的“墻”——這個液晶電子墻可以自動探別進屋訪客可能的藝術喜好,并在墻上顯示出趣味相符的世界名畫。

  將電子科技與藝術結合起來,便是電子藝術。10月19日,“大眾的智慧-2007上海電子藝術節”拉開帷幕,內容包括為期五天的全城性藝術節活動和歷時一個月的電子藝術展覽。作為上海新文化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上海電子藝術節將于每年10月舉辦一屆,中心活動區域長期落戶浦東。“上海為什么需要電子藝術節?因為電子藝術有一種令人向往的夢想,能激發內心的渴望。”藝術節執行總監沈根林在解釋電子藝術的魅力時說。

  “電子藝術是一種探索型的藝術形態,如同一扇門、一個鏡面、一個答案,讓參觀者接近參觀的過程,通過創作認識自己。”本次藝術節藝術總監龔彥如此理解電子藝術,藝術節包括大型戶外互動裝置群、新視覺電子音樂會、“魔幻瞬間”奧地利Ars Electronica特別展、睜開雙眼看電子藝術等多達7個板塊。

  “開拓自我的可能性”

  19日以來,全球數碼藝術家們馬不停蹄,在上海完成了許多“藝術創意”,包括在上海浦東陸家嘴點燃高達數米的“火球劇場”;黃浦江畔的世紀大道用灌木建成一個模仿

電子游戲的巨大迷宮,甚至是刺耳的尖鳴、瞬息萬變的圖像投影舞臺……展覽中的藝術品不再高高在上,或者是被防護欄和玻璃板隔斷;它鼓勵觀眾參與,甚至觀眾的參與才能幫助作品完成。

  在上海浦東世紀大道長廊上,燃起的大“火球”,是電子藝術家杜震君為藝術節做的大形互動裝置《火球》。《火球》是一個外形為球體的半透明膜體劇場,內置燃點溫度感應器。觀眾在劇場內可隨意“點燃”感應點火頭,然后引發“火焰”噴射。這可不是什么消防演習,因為所有的“火焰”都是由電子數碼營造的影像。“火焰”還會由小變大,持續約2分鐘后變換成濃煙,此時可再次引發火焰。而參與的觀眾越多,火球燃燒得越旺盛,持續時間也越久,直至火焰“噴射”環繞整個穹頂。

  “時代變了,技術工具不能只作為一個工具,它本身也有力量的表達。繪畫語言天生不是很有力量,但多媒體技術不同,它能實現更多的可能性。”杜震君說。

  而與此同時,在東方藝術中心舉辦的電子藝術音樂會舞臺上,卻不斷呈現出另類的組合:昆劇界的唱段《游園驚夢》在三維數碼技術中完成;在古琴、二胡及電子聲穿插而出的水墨山水畫,竟然在空中開始變形衍變;甚至一位獨舞者的舞蹈最后竟完成了舞臺上無數身影的堆疊。

  “科技將借助藝術的形式和手段,成為每個觀眾都能看得懂、都能有新鮮感官享受的藝術。”電子藝術節創意總監陸蓉之說,“反之,藝術在技術的協助下縮短了與觀眾的距離,讓大家能毫無障礙地去體驗。”

  更多的電子藝術作品,則是把觀眾當作了主人公,甚至是創作主角。在奧地利“魔幻瞬間”展覽的裝置《花園》前,觀眾按指示向空中拋撒準備好了的特定雪狀紙,紙飄落在地形成花朵幻象,就像一個盛開花朵的花園;而將得意的自拍照通過短信或

藍牙發送,就有機會在上海繁華商圈的電子大屏幕上,免費做一回“廣告明星”……

  “電子藝術是科技?不,它是通向內心的挖掘,通過體驗,讓人看到的是自己,開拓的是自我的可能性。”龔彥說。

  技術與藝術互動

  如同比爾·蓋茨家的電子墻,高科技對于藝術的支持,或是技術對于藝術先天創造性的發現,在未來將互相依賴,彼此發展。在藝術節上,已經有人信誓旦旦地表示,21世紀是電子藝術的黃金年代。

  事實上,凡是涉及“技術”的,都不可能擁有永恒,從照相術的發明到今天的全息數碼技術,從傳聲筒到電話、發報機,到今天的可視電話、網絡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為藝術可以不斷實驗的前提。只要有可能性的存在,就有技術升級換代的需要。同樣,關于藝術的“技術”也是如此。個性與想象力,將是這個時代藝術家創作的基礎。

  “在電子藝術中,藝術不再僅是藝術本身;而把技術通過比較簡單的手段為人所利用,也不再僅是關于昂貴技術的問題。藝術應當用一種實驗式,為未來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它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未來的挑戰。”奧地利AEC電子藝術中心藝術總監蓋福瑞·史托克說道。AEC從1979年就在奧地利第三大城市林茲舉辦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持續了近30年。如今AEC電子藝術中心已經成為世界最著名的數字媒體科技館。

  也許,電子藝術節想要尋求的另外一種語境是:藝術正使一切變得成為可能。藝術家可成為科學家,科學家也是藝術家,連大眾這些旁白也成為藝術創作者。藝術家試圖把技術簡單化,而不是復雜化,科學家卻試圖從藝術家的構想中尋求新的技術解決方案。這種科技與藝術之間不斷互動,加上旁觀者、參與者的自我表白,也使藝術這項工作變得廣泛和可操作。某種程度上,電子藝術已不存在“東方西方”的差別,而只是更廣闊的文化視野。

  “電子藝術不光是技術,也是種文化態度,創造了新的文化和審美價值。它是技術與藝術互動的產物,它使生活和藝術平面化,甚至可能會消除大眾與精英之間的距離。”中國新媒體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主任張培力談及自己對電子藝術的觀點時說道。

  Related相關

  電子藝術

  電子藝術是藝術與技術、尤其是高科技的融合所產生的一種變革性的藝術形式。它是藝術家在遭遇到高科技后以數字技術等當代技術所進行的藝術創作和行為,通過截取數字的特性來創造藝術的意象,通過數字化的設備使觀眾與藝術作品進行互動。在互聯網時代,電子藝術已經變得越來越突出。目前國際上知名的電子藝術節有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德國跨媒體藝術節、荷蘭電子藝術節,以及紐約OFFF和Conflux藝術節。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