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互聯網,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它首先是在美國起源、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局的“APARNET”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然后擴展到全世界,迄今仍然在美國政府的控制之下。
比如,管理網絡域名、地址的最高組織,是坐落于美國加州的“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實質上,于1998年成立的ICANN是隸屬于美國商務部的一個“準政府機構”。
時至今日,ICANN所有13臺記錄、保存全球互聯網各域名地址目錄的根目錄服務器都在美國控制之下;ICANN的執委會成員盡管來自世界各地,但每半年就要向美國商務部遞交一份報告,并且要經常向商務部匯報。
可以這么說,讓誰擁有什么域名,也就是讓誰能在互聯網上“生存”,這個最高監督權和否決權一直以來都屬于美國政府。比如,只要美國通過技術手段刪去根目錄服務器上代表歐盟的域名“.EU”,歐盟馬上就會成為“網上孤島”,無法通過網絡與外界聯系。
美國的“域名霸權”
域名是網絡生存的有限資源。互聯網的“語言”是網際通信協議(Internet Protocol,簡稱IP),通用的IPv4(即第4版網際通信協議) 所能分配的域名地址只有2的32次方,即42億個。
美國利用作為互聯網發源地的優勢,占據了42億個地址中的74%,相當于每人有10個網絡地址;但分配給其他國家的域名地址卻少得可憐,比如中國現在的互聯網用戶超過1億,但域名地址的擁有量僅為2500萬。
另外,在所謂“頂級域名”(即.COM、.ORG、.GOV等網絡地址的尾名,是數字域名“翻譯”成文字的結果)的制定和分配上,也呈現出強烈的“美國色彩”。
比如,注冊為“.GOV”域名的肯定是美國政府機構網站,“.MIL”則是美國軍方網站。由于互聯網具有全球性質,那么假想一個外星人在瀏覽互聯網,按字面理解美國政府豈不就是“全球政府”,美國軍隊就是“全球軍隊”?
這些年來,美國對互聯網域名的控制和影響一直遭到不少國家的批評,歐盟、日本和中國都一致認為美國應該放棄對ICANN的控制權。歐盟發言人更是稱,美國在互聯網上擁有“域名霸權”。
當然在其他國家的壓力下,美國也不是一直能保持互聯網域名的“一言堂”,近年來一些新的頂級域名如“.INT”(代表國際組織)、“.LIB”(代表網絡圖書館)等等,都是在其他國家提議下通過的。但是如果美國政府強烈反對,那么任何域名都成立不了。
比如數月前,歐盟等提出了“.XXX”(色情網站的頂級域名)計劃就被美國否決導致最后流產。支持“.XXX”域名的歐盟認為,設立這樣一個網絡紅燈區有利于對色情網站進行控制和過濾,但保守色彩濃厚的美國政府,則根本不愿意承認“網絡色情”已經存在的事實——而現實情況是,全球一半以上色情網站的服務器都設在美國,并以“.COM”的頂級域名存在。
ICANN三年結束“官僚時代”
不過最近,這個局面正在逐漸改變。
新協議主要包括三點:從2009年起,ICANN不再接受美國商務部指定的工作,它做什么、怎么做,都將由自己的社團成員決定;ICANN不再每半年向美國商務部遞交書面報告,而改為每年發表面向整個互聯網社區的宏觀報告;ICANN不再定期向美國商務部匯報,而改為由執委會高層與商務部官員的不定期會議。
但在新的協議下,美國商務部會“繼續為ICANN運作方法和過程提供專業知識和建議,以進一步促進其透明性、可信性和公開性。”
總之,這個新協議確定了美國逐步退出互聯網域名管理的“路線圖”。它是美國政府在收到了700多份來自個人、企業、貿易組織、非政府機構和國外政府的建議后,在現存的諒解備忘錄和公共咨詢過程的基礎上達成的。
ICANN的總裁和首席執行官鮑爾杜梅說,“現在不是美國政府告訴ICANN去做什么的時候了,那些日子結束了。”
美國前商務部通訊與信息助理秘書長加勒佛說,接下來的三年對于ICANN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商務部不再提供保護”,“決策處于互聯網時代,而不是官僚時代。”其現任秘書長也表示,“我們一直希望有一個獨立的,由私營力量主導的ICANN。”
協議達成之后,立刻得到了對美國在這個問題上最強烈的批評者——歐盟的贊同。歐委會發言人塞爾邁爾稱,ICANN與美國商務部的新協議是美國政府退出互聯網管理的“新的、最終的一章”,但表示要對這個過程進行仔細監督。
歐盟信息社會和媒體委員會一名委員說:“委員會將密切跟蹤ICANN在未來三年內向完全獨立的過渡。我們將會提出建議,為這個過渡做出貢獻,以確保這個過程透明地進行,反映出整個行業和社會的利益。”
美國“解放”互聯網?
協議發表后,一些媒體不無夸張地評論說:美國終于要“解放互聯網”了。
美國真是互聯網的“解放者”?實際上,一些觀察人士認為,更準確的說,美國放棄“域名霸權”應該看作是一個被迫的過程。一方面,其他國家對美國不斷施加政治壓力;而更根本的因素在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最近許多國家轟轟烈烈搞起的“IPv6運動”,使美國無法保持“域名霸權”。
著名的互聯網觀察網站“紅鯡魚”(RED HERRING)就發表評論說,不管美國政府如何想,隨著互聯網協議由IPv4向IPv6升級,到2009年左右美國政府對域名管理的控制權總會逐漸喪失。
如果IPv6(第6版網際通信協議)被接受為下一代互聯網的基礎通信協議,那么互聯網的域名將達到2的128次方(42億的4次方),近乎無限,那么域名就再也不是互聯網的有限資源,家里的冰箱都可能有個域名。到那時候,“花錢注冊一個域名都可能是一個可笑的事情”。
如果放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到2009年放棄ICANN控制權的計劃,與其說是“解放互聯網”,不如說是“形勢比人強”。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