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問卷調研的主要對象為全國2017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包括大專、本科、碩士及博士等,覆蓋各地區各級高校的各專業學生。最終收回有效樣本93420份。
調研主要發現如下:
-
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畢業生簽約率下降明顯
-
就業意向進一步回歸,“深造”熱度回落
-
畢業生人數創新高,近一成選擇“慢就業”
-
個人成長首次超越待遇,成為學生心目中理想工作的最重要標準
-
毀約率小幅上升,更多學生因理想和現實存在落差而毀約
-
近四成畢業生就業崗位與專業不對口
-
2017年畢業生實際簽約平均月薪4014元,同比去年下降751元
-
男生的實際簽約月薪高于女生,其中男生為4374元,女生為3624元。
求職認知
就業形勢嚴峻,畢業生感覺“就業更難”
從整體上看,2017屆大學生對我國就業形勢的感知呈不樂觀態度。40.8%的應屆畢業生認為就業很難,形勢非常嚴峻,同比去年上升了4.3%。47.0%的應屆畢業生認為有難度,但還可以接受。認為就業形勢難度一般或沒有難度的,僅有10.2%。近年來,雖然我國就業環境呈現整體謹慎樂觀的形勢,但地區發展不平衡,人崗匹配錯位等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加之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95萬人的歷史新高,無疑將進一步增加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壓力。
就業意向進一步回歸,“深造”熱度繼續回落,“慢就業”現象興起
2017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仍然以就業為主,占比為73.5%。相較去年,選擇在國內繼續學習的學生比例出現大幅下降,由2016年的16.5%下降至今年的6.3%。選擇出國繼續學習的學生比例也出現小幅下降,由4.8%下降至3.4%。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近年來更多畢業生延遲就業的現象,在今年的調研中首次加入“慢就業”的選項,選擇這一項的應屆生比例高達9.8%。智聯招聘認為,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95后走出校園,他們對就業的選擇更加多元化,也更加青睞工作與興趣相結合。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反映出畢業生感知到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又不愿屈就不喜歡的工作,因此選擇了用慢就業來逃避現實的競爭。
就業意向進一步回歸,“深造”熱度繼續回落,“慢就業”現象興起
2017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仍然以就業為主,占比為73.5%。相較去年,選擇在國內繼續學習的學生比例出現大幅下降,由2016年的16.5%下降至今年的6.3%。選擇出國繼續學習的學生比例也出現小幅下降,由4.8%下降至3.4%。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近年來更多畢業生延遲就業的現象,在今年的調研中首次加入“慢就業”的選項,選擇這一項的應屆生比例高達9.8%。智聯招聘認為,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95后走出校園,他們對就業的選擇更加多元化,也更加青睞工作與興趣相結合。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反映出畢業生感知到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又不愿屈就不喜歡的工作,因此選擇了用慢就業來逃避現實的競爭。
自主不任性,理性看待加班
盡管更強調自我意識,2017年應屆畢業生看待加班的態度仍比較理性。最能夠被接受的加班情況是“臨時性、緊急性事件”,其次是 “分內工作沒有完成”和“項目性加班(項目需要)”,占比分別為69.9%、69.1%和68.4%。此外,也有58.8%的應屆畢業生出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考慮,愿意主動加班。最不能接受的是“大家都加班,迫于壓力”,占比僅為11.0%。
對于加班的時間,平均每周2-5小時以內是大多數應屆畢業生能夠接受的加班時長,比例為40.3%,其次有24.5%的畢業生希望每周加班時間控制在2小時以內。此外,也有23.1%的應屆畢業生能夠接受5-8小時的加班時長。
總體而言,2017屆畢業生普遍對加班持有較為積極和理解的態度,對于因工作需求的加班能夠正確看待。同時,他們也并不希望頻繁加班或加班時間過長,反映出他們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之間獲得平衡,追求時間的合理分配。
期望與現實
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繼續保持較強的吸引力
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仍然是今年應屆畢業生選擇的主要就業地。簽約在一線城市的比例最高,為33.5%,新一線城市與一線城市基本持平,為33.1%,而二線城市簽約比例僅為19.0%,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簽約比例為14.4%。
由于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和快速增長的就業機會,新一線城市展現出對大學生就業更加包容、接納的一面,已經超越一線城市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就業區域。從數據看,2017年應屆畢業生中希望到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達到37.5%,高于希望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29.9%),同時愿意在二線城市就業的比例也達到21.3%。
但是,對比期望就業城市及實際簽約城市的數據來看,雖然新一線城市就業期望最高,但是考慮到實際的就業和發展機會,一線城市仍然是大多數畢業生的最終選擇。
畢業生更愿進入互聯網行業,傳統優勢金融業開始降溫
從數據來看,IT/通信/電子/互聯網仍然是應屆畢業生期望簽約與實際簽約領域的雙料冠軍。較去年不同的是,2017年期望進入IT/通信/電子/互聯網領域工作的應屆畢業生比例為19.4%,同比上升3%,但是實際簽約比例卻降低至20.3%,同比降低了9.2%。受到國內創業熱潮及互聯網公司快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應屆畢業生被互聯網行業吸引,但是受限于企業發展和實際勞動力需求量的影響,并沒有那么多的畢業生如愿以償。
而金融行業較去年相比,無論是期望還是實際簽約比例都有了小幅的下滑,分別下降3.4%和5.9%。另一個變化比較明顯的領域是政府/非營利機構,期望簽約的比例大幅下降,跌落至5%,降低了6.6%,而實際簽約比例也仍然維持在低位。
應屆生實際簽約平均月薪4014元,降幅明顯,期望與實際差距進一步拉大
縱觀2014年至2017年,應屆畢業生的期望月薪及實際簽約月薪均有所下降。相較2016年,期望月薪僅降低110元,而實際簽約月薪較去年降幅達到751元。另外,2017年應屆畢業生的期望平均月薪與實際簽約的平均月薪差值達到861元,相比去年差距進一步拉大。
從不同性別來看,男生的實際簽約月薪高于女生,其中男生為4374元,女生為3624元。從不同專業來看,法學、工學、醫學的實際簽約月薪較高,平均值分別是5545元、4512元、4500元,同去年相比,平均實際簽約月薪均有所下降。教育學、農學的實際簽約月薪偏低,分別為3258元和3184元。
此外,智聯招聘調查還發現,平均月薪最高的為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應屆生實際簽約月薪為4867元,同比去年下降826元。其次是金融業和交通/運輸/物流/倉儲行業,平均簽約月薪分別是4692元和4457元。農林牧漁和服務業是應屆畢業生簽約實際行業中薪資水平較低的行業,月薪分別為3347元和3115元。
近四成畢業生就業崗位與專業不對口
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呈現下降趨勢,專業對于工作的影響進一步減少。2017年有38.5%的畢業生選擇了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同比去年上升了5.7%。專業對口率的下降,折射出我國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間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另外,現代社會發展迅速,“互聯網+”“共享經濟”“社群經濟”等新的產業、商業和市場模式創造了許多新興行業和職位,產生出大量新的職業需求,如網紅、微商、自媒體等,多元化的就業通道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廣泛的選擇和機會,也使“學什么不一定干什么”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從不同專業來看,醫學、文學和工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對口率較高,分別為84.2%、65.9%和65.2%。另外,教育學、理學、農學專業的學生就業對口率較低,分別為55.2%、48.5%和47.1%。此外,從不同性別來看,男生就業對口率高于女生,分別為65.5%和57.3%。
整體來看,2017年畢業生就業意向呈現上升趨勢,“深造”熱情回落,另外有相當比例的學生選擇“慢就業”。同時不論是期望月薪,還是實際簽約月薪,均呈現了下降的態勢。面對2017年更加嚴峻和復雜的就業環境,更多大學生也表現出了對就業的擔憂。智聯招聘專家建議,應屆畢業生們應該更清晰的認識到當前的就業形勢,在接下來的時間中合理利用招聘網站和校園招聘會,主動出擊精準投遞簡歷,適當減低求職期望值和觀望心態,盡早簽約合適的工作崗位。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