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_午夜视频精品_激情都市一区二区

吳家良 合肥市包河區教育局 返回首頁
教育,渴望公平!

個人簡介:

吳家良,男,自號:水竹齋主,曾用筆名:無花、辛子等,合肥人,大學文化。高中,開始文學創作;大學,開始發表詩歌、散文和小說等文學作品。曾在《中國教育報》、《安徽日報》等媒體發表過新聞、評論和詩歌、散文等作品,并多次獲獎。

現供職于合肥市包河區教育局。

散文創作談:

人生,沒有錯誤不等于正確。藝術,沒有裝飾并不是缺憾。

人生,是一本書。前言是父母撰寫的,正文是自己記錄的,后記是別人評論的。人生之書不在乎厚薄,也不在乎作者是誰,只要能給人以啟迪、教誨和美感,就將令人愛不釋手。人生之書沒有定價,它的價值取決于書的內容。人生之書無法盜版,因為它不是用筆墨創作的,而是人生足跡的化石。人生,是一次旅行。沿途有歡樂也有悲哀。別忘了,上山的時候拉下面的人一把,千萬不能踩著他人的肩膀向上爬;下水的時候不要輕易地拉別人下去,問一問對方是否會游泳;當你看到旖旎的風光時,最好招呼大家都來欣賞。 人生最大的樂趣不是能到達某個風景名勝,而是在于不停地跋涉。人生,是一杯酒。有的人愛喝白酒,要的是那份刺激;有的人愛喝紅酒,要的是那份溫馨;有的人喜歡啤酒,面對漂浮的泡沫,可以放縱遐想……有的人淺嘗輒止,為的是慢慢地品味;有的人痛快豪飲,圖的是張揚個性;有時候醉了,是為了忘卻……

大哲學家尼采認為:擺脫人生痛苦與煩惱的根本出路只有兩條:一是逃往藝術之鄉,二是逃往知識之鄉。其實,藝術與知識是孿生姐妹,共生共亡。沒有藝術的知識,是死亡的知識;沒有知識的藝術,是干枯的藝術。人生,不能沒有藝術與知識,就像魚不能離開水一樣。藝術的存在與發展,構成了神秘而偉大的人類文明史卷;無數載入史冊的人生,構成了恢弘而壯觀的藝術發展畫卷。

1824年1月27日,風燭殘年的歌德在同愛克曼交談時說出了自己對人生的深切體驗:“人們通常把我看成是一個最幸運的人。但可以說,我活了75歲,沒有哪一個月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歌德的一生在他自己眼前,就是一幅凝重的油畫,藝術的精品。 歷史清楚地告訴我們——只有勤勞的人才能學到真知,才能學會欣賞藝術,才能品味人生。

教育,渴望公平!

同一所小學畢業,甚至同住一個小區,有的孩子憑考試(雖然三令五申不準考試)上了好學校,有的孩子憑關系(如領導寫條子、打電話等)上了好學校,有的孩子憑家長的經濟實力,繳擇校費(名為捐資助學)上了好學校,而更多的孩子別無選擇,任憑安排,真正按照“免試、就近、劃片、對口”原則入學的孩子有多少呢?孩子無奈,家長無奈。

改革開放30多年,供求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絕大多數行業出現了供大于求現象。而教育—城市教育—優質教育供不應求的現象依然沒有解決,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以電腦搖號、電腦派位等方式招生以及“借讀”、“擇校”等問題已經成為破壞公平教育的難言之隱。特別是在大中城市,以繳費為主要手段的“擇校生”現象尤為突出,小學生上初中的費用已經突破了萬元大關。

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由于教育基礎的差異,基礎教育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校際之間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群體受教育的機會不平等,導致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促進青少年兒童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無法全面實施。那么造成教育發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一是政策失衡。如某城市,幾所條件好一點的高中都是省級示范高中,有了這塊牌子,可以招到好生源,可以提高收費標準;而那些條件本來就比較差的學校,在不公平的競爭中,狀況日益惡化。二是地理位置不同。發達地區比欠發達地區好,城市比農村好。三是投入失衡。有的學校已經具備了辦學條件標準化、現代化,師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教學了,政府還在給它增加投入,意在錦上添花。而更多的學校連基本的辦學條件都難以滿足,校舍不足,缺少實驗器材,課桌椅嚴重損壞,有的學校至今沒有象樣的圍墻、大門、廁所、道路,急需雪中送炭。而有的人還在強調政府財力有限,暫時無法解決。四是管理體制問題。有一些位于城市中心、地理位置和辦學條件等都非常好的學校,因為學校領導班子、教師隊伍、教育教學管理不善,社會聲譽很糟糕,學生不愿上,家長不愿去,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五是規劃建設滯后。城市建設和新建住宅小區擴張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和流動人口急劇增加,而配套學校的規劃、建設遠遠跟不上,給原有的學校招生帶來了巨大壓力。除此之外,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評價機制的滯后,用人制度和招生制度的僵化,等等,都是影響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

正是因為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引起了“教育公平”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關鍵是機會公平,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

人民群眾渴望公平教育,全社會都要關注、支持教育均衡發展。一是要強化政府的責任和宏觀調控,加快教育的規劃和建設步伐,保證教育優先發展,學校建設與城市建設同步。增加教育投入,重點向薄弱學校傾斜,讓每所學校都具備基本的辦學條件,縮小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的差距。二是嚴格控制示范學校、窗口學校、重點學校、實驗學校、特色學校等諸如此類“不正當競爭”產物的評比、評選、表彰和獎勵,鼓勵薄弱學校發展。要大力進行學校布局調整,促進教師輪崗交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三是堅決取締“擇校”現象。非義務教育階段可以擇校,義務教育階段決不允許擇校。這是遏制教育亂收費、減輕群眾教育負擔、樹立教育良好形象的核心問題。四是倍加關懷貧困地區、困難群眾(如下崗工人)等處境不利人群子女的教育,通過減免學雜費,實行獎學金、助學金制等,給予他們公平的教育機會。五是大力發展民辦教育、中外合資辦學,緩解因教育投入不足、學校布局不合理、師資短缺等原因造成的供求矛盾。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堅持教育公平性原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教育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需要,切不可等閑視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