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_午夜视频精品_激情都市一区二区

吳六平 岳西縣教育局 返回首頁
一盆蘆薈

個人簡介:

吳六平,筆名荷苑花開。安徽岳西人。中文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縣政協(xié)委員,縣作家協(xié)會理事,《岳西網(wǎng)》專欄作家,《岳西教育網(wǎng)》主編。98年始有文字見報,相繼在《岳西周刊》《安慶晚報》《中學生導報》《作文評點報》《安徽青年報》《上海教育》《現(xiàn)代語文》《少年作家》等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作品近50篇。獲獎作品:岳西縣教職工首屆文學作品大獎賽一等獎《父親節(jié)時杏子黃》,縣委宣傳部組織的改革開放30年征文一等獎《“永久”的見證》及“電力杯”大型文學征文一等獎《追光》。

散文創(chuàng)作談:

日常教學中與散文見面的時候多,日久生情,便喜歡上散文。按照教科書上的定義,對照課本中散文大家的精品,加上自己的體會,這樣對學生講解,一次又一次地重復,一次比一次深刻,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在自己的潛意識中很自然地貯存了,“潛伏”了。

我推崇蘇東坡“寄至味于淡泊”這句話,習作便平淡見真。生活的點滴,化成涓涓細流,從自己筆端流淌出來,記憶里便有了沉淀,分解出來的養(yǎng)份既愉悅了自己,又得以與志同道合者分享,感覺不亦說乎?便有了《生死一瞬間》的追憶、《父親節(jié)時杏子黃》的感觸、《春雨洗塵》的憧憬、《心荷》的思考、《白云深處有人家》的記述……熱愛生活,記錄生活,思考生活,導引生活,是我喜歡寫散文的根本所在。

一盆蘆薈

數(shù)年前的一個暑假,我們一家在蕪湖供職的哥哥家度假。歸來時,嫂子送我一盆蘆薈,并告訴了我養(yǎng)護蘆薈的詳細方法。我像得了一件寶貝一樣接受了。蘆薈跟隨我從蕪湖乘船,沿長江逆流而上,再從安慶乘車歸岳,經(jīng)歷一夜一日的旅途顛簸,僅憑這份旅途捎帶的不易,我就分外珍惜,又加之它是嫂子割愛所贈,以后的日子里,我對它呵護有加。

蘆薈初來我家安家落戶的時候,雖然高不盈尺,但因為嫂子養(yǎng)護有方,它綠茵茵青翠翠的,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生命跡象,顯示著茁壯的生長趨勢。我將它換到一個大盆里,想給它更充裕的發(fā)展空間。

幾經(jīng)寒暑,這盆蘆薈在我的精心呵護下,長得高大粗壯。它鶴立雞群般從我家的花花草草中脫穎而出,成了其中最顯眼的一盆。有朋友到我家來,看到它,每每總要驚羨一番,贊嘆一番,大家都稱贊我的這盆蘆薈養(yǎng)得好。

溢美之詞聽多了,我就滋生了些許的功成名就感。漸漸地疏于對它的管理,以為它枝大葉壯,多灌一次水,少澆一回肥,不會影響什么。

倏忽間,蘆薈根部生長了一圈蘗芽苗,到了冬天,這一圈芽苗一個個長得虎頭虎腦,所謂子盛母衰,兒多母苦,它們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母株的正常生長。我突然間心血來潮,一口氣將周圍所有的芽苗都掰掉了。常規(guī)分蘗,需等到春天來臨,我這時候?qū)⑵浞痔Y,是嚴重違規(guī)的反季節(jié)操作,加上我動作太快,用力過猛,掰動的過程中,致使母株根部嚴重受損,四周留下一圈大窟窿眼,汁液冒出來了,慘不忍睹。整棵蘆薈一下子變得頭重腳輕,頭部搖搖欲墜,底部不堪負重。我自責,努力地想辦法去補救,用土去維持,收效甚微,我只好在花盆里搭了一個骨架,用短棒去支撐它,暫時穩(wěn)住了它。

幾天之后,受損部分漸漸失去水分,但頂端仍舊的郁郁蔥蔥,仍給我?guī)卓|希望,我繼續(xù)灌水極力挽救,可再怎么澆水也無濟于事。再后來,受傷的部位干枯成粗纖維狀,像一截能點燃的玉米禾一般。雖然頂端不見枯黃,但根部的水分和養(yǎng)料再也無法通過枝干傳遞到葉端。

我失望至極。干脆將其從干枯部位一斬兩斷,將蔥綠的枝干丟棄在陽臺的角落里,一個冬天沒再過問。

春天來了,角落里那堆綠色依舊。我好奇。隨手拾起它來,竟發(fā)現(xiàn)它干枯的枝干尾部似乎有根須冒出,希望的種子突然間從心里冒出芽苗,我竟激動得手忙腳亂,啊!枯木逢春!我趕緊給它弄了一個沙床,小心地將它插進潮濕的沙床,讓它稚嫩的根芽生長,再生長。

我每天都去看看它。它,一截沒有根的蘆薈,整個冬天離開了土壤,沒有養(yǎng)料,沒有陽光雨露,可它的葉片不僅沒有干枯,而且保持一片蔥綠連尖端都沒有枯黃。我不能不驚嘆這個小生命的頑強,和它對生的執(zhí)著,我對蘆薈肅然起敬。

我慶幸,我在冬天沒有徹底丟棄它,盡管當時對它非常失望,我還是將它留在陽臺的一角,也許潛意識里對它還抱有幾許希冀。正是心底的這一念不舍,給了我的蘆薈再生之機。

仔細想想,一盆蘆薈的再生,與人有著某些驚人的相似。人在生命的歷程中,也會經(jīng)歷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窘,但只要不氣餒,就怎知不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呢?

從此,我記住:不再在冬天砍到一棵樹木,不再在冬天丟棄一盆花草,要給枯木衰草一次春天發(fā)芽的機會。

心  

在網(wǎng)上,我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我的QQ昵稱和新浪博客名均叫“荷苑花開”,QQ空間命名為“荷芳齋”,于是,經(jīng)常有朋友以此猜測:你大約生活在江南水鄉(xiāng),居家附近可能有著滿苑荷花,不然你為什么對荷花如此地情有獨鐘呢?

鐘情于荷是事實,但我的家鄉(xiāng)岳西不在水鄉(xiāng),卻在大別山中,這里荷花極少見!鐘情于荷花,也許是因為我生于六月的緣故吧,沒來由地喜愛著荷花,是那種發(fā)自于心的喜愛,喜愛到不自覺的癡迷境界。

自小就生活在岳西縣城,遠望城的四周都是山,山圈住的相對遼闊的區(qū)域叫天堂,我是天堂里的仙女。涉及到天堂這個美麗的名字,外面的朋友更容易聯(lián)想到人間天堂——蘇杭,不過岳西天堂沒有人間天堂那樣浩渺的水域,也就沒有西子湖畔“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致,卻有一條河穿城而過,河水終日汩汩地流淌著,永不歇息,這條河叫衙前河。在河邊雖見不到荷花的倩影,兩岸卻不乏萬紫千紅的爛漫山花,常有山花爛漫時,卻不見荷在叢中笑,荷在我童稚的心里,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罷了。正因為如此,我對荷也就越發(fā)地向往。或許世間的事物都是如此,人的心也不例外,越是難得一見的東西就越加顯得珍貴吧!

真正與荷第一次親密接觸是在高中的語文課堂上,盡管依舊很抽象。
那天,語文老師把我領進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便在“月下的荷塘”里領略了荷花的雍容華貴,“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淡月輝映下的荷花散發(fā)出晶瑩剔透的光亮,在綠葉襯托下忽明忽暗,顯露出不染纖塵的美質(zhì)。我遐想著在這荷塘里泛舟,在荷葉間穿梭,在蓮藕間徜徉,直至陶醉……從此,荷的形象借助文字的形式定格在了我的心中,荷的種子終于得以在我的心里生根發(fā)芽,長蓮藕,開荷花,長蓮蓬,結蓮子。

七九年高考之后,我憑借考試成績生平第一次走出了家鄉(xiāng)——岳西天堂。來到新的環(huán)境之后,意外發(fā)現(xiàn)所在的學校周圍竟然荷塘處處,又恰是一個“青草池塘處處蛙”的時節(jié),有幸在這里看到了真實的荷,蓮塘——荷葉——荷花,心中的荷頃刻與眼前的荷一道勃發(fā)出生機,閃耀出亮麗的色彩來。忽然間淡化了離開父母的不適應,喜愛上了這個開滿荷花的地方。于是,有空就與同學結伴走在荷塘邊的堤岸上,觀荷賞荷,也從荷的紅花綠葉中,讀懂了宋代大學者周敦頤的高潔傲岸與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骨子里那種遺世獨立的清高自詡也隨荷花一道滲出淡淡馨香。于是乎,浮華退去,人生從此淡定而從容。

現(xiàn)在,空間里栽下了一盆茂盛的荷,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jié)節(jié),每天看她一眼,心中便無煩惱。荷花,永遠是我心中的花!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