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蜜桃狠狠狠狠狠狠狠狠狠_午夜视频精品_激情都市一区二区

陳紅旗 蒙城縣第一中學 返回首頁
在海陽的日子

個人簡介:

陳紅旗,1978年生于蒙城,曾于徽州師專負笈三年,后卒業于安徽師大,現為蒙城一中語文教師。喜歡讀書、寫字、寫文章、聽音樂,但少有建樹;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但待人真誠。人生座右銘: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工作,老老實實寫作,認認真真生活。

散文創作談:

散文要有真性情。唯真,才有善才有美,才能有打動人、感染人的力量。一切優秀的散文作品無不如此。沒有真性情,矯揉造作,無病呻吟,這樣的文章是沒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流傳久遠。

散文要“言之有物”,要有充實的內容,要有韻味。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有一定文采的語言是很重要的,但僅是語言的精雕細刻,“繡花枕頭一肚草”,流于做文字游戲,是不行的,這樣的東西會讓人一眼“看穿”,這樣的文章禁不住琢磨,就像一個沒有氣質學養的人雖然穿著華麗的衣服但并不耐看一樣。朱自清的《背影》語言樸實,但寫得自然、充實、耐人尋味,沒有人否認它是經典之作。

散文的語言和結構相對其他文體可以自由一些,當然不能以犧牲自然真實的表情達意為代價。有一定文化內涵和哲理性的散文,是散文發展的方向之一,但也不能牽強附會,寫什么東西都往文化上靠,往哲理上攀。

在海陽的日子

  昨晚喝多了酒,夜里睡不安穩,于是倒了杯茶,起來看書寫字,打發永夜。偶有感觸,想記下來,便去尋找那長久未動的筆記。倒騰出了幾本,也倒騰出了一段回憶。

“祝程老師萬事如意!”落款:孫瑩、曹雪、王晨曦。一本筆記的扉頁寫著上面這些文字。字跡有些稚氣,但從一些拉長的筆畫中,可以看出一種韌勁和骨力。書法潛質不錯,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祝福”的執筆者該是王晨曦吧。

說出來好笑,這本筆記原本不是送給我的——從姓氏的稱呼上即可知道。更有趣的是,在筆記的扉頁上還有我的一段“注文”:

為師三十日,其姓猶不為弟子所知,殆非至此。由曹雪日記中之稱陳師可知也。無奈“贈書”為“程君”所換,其不敢正視現實,竊為痛之。然余亦無可奈何,但將錯就錯,惟心明而已矣。謹志之,以俟笑我者。

“為師三十日”,指的是我在休寧海陽中學實習的一段日子。“程君”是我的同學,由于教育資源所限,實習時我們同班代課(還有一位同學)。這使得本來就少得可憐的課時“肢解”到我們身上就更顯得可憐——每個人上不了幾節課。加之“程君”(也姓陳)性情與我一樣不合時宜,或者更甚,以致學生臨別贈言時弄錯了姓氏,寫成了音近的“程老師”。他當時很要面子,不容分說地“搶”走了本屬于我的那一本筆記。,而我又屬于不喜與人爭得那種人,況且又是同窗兼好友,于是也就作罷,也就有了上面引述的一段文字。

實習結束的前幾天,來宿舍看我們的學生并不多,其中就有語文課代表曹雪,一個漂亮又有靈氣的女孩子。記得她剪著齊耳短發,皮膚白白的。還有她的名字很容易讓人想起曹雪芹,估計她的家人給她起名的時候有這方面的深意吧。那時她剛上初一,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潘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寫五百字的東西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并由老師批改。實習時,批改重任自然落到了我們肩上。曹雪的文章很出色,當時曾用“清水出芙蓉”評價過她的文章,自然、清新,很有個性,字跡也很雋秀。有個叫李昂的學生,記得他曾寫過大致這樣的句子:我從小城休寧到了大都市合肥,看到商場里琳瑯滿目的商品,眼花繚亂,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當時我頗為動容,為他聯想的巧妙,為他課外閱讀的廣泛深入。一個剛讀初一的學生已讀過了《紅樓夢》,已熟知了劉姥姥——這個目前連許多高中生都不知道的劉姥姥。于是,很為徽州故里學生的文化修養所折服。

還有個學生叫寧晨雪,被我們稱為“二雪”的另外一個。她的成績比較優秀,不愛說話。臨別的時候,她來看我,默默無語地站著,但我能從她的眼神里讀出離別的傷感和依戀。我神情凝重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說:“好好學習。”至今猶記得她離去時緩慢的步伐和纖弱的身影。

將近十年了,他們快大學畢業了吧。

是的,將近十年了。不知休寧縣城的街貌有沒有大的變遷。記得那時海陽中學的后面有一條小街,還保留著徽派建筑的格局,馬頭墻高聳,小巷幽深。其間點綴著一些小巧玲瓏的店鋪,生意不太紅火也不冷清。一家小飯館的豬頭肉很不錯,香而不膩,且價錢便宜,大概十塊錢一盤吧。至今回味起來,口有余香。那是一個星期天,我們實習小組的三個人陪帶隊老師黃立華先生逛街的時候,在他的指引下,嘗到的美味。

對黃老師來說,休寧是他的故鄉,他來休寧是舊地重游。我還依稀記得他帶我們到他的舊居前,看他早年手植的樹木。樹已長得粗大茂盛,只是舊居已換新顏,且住了新的人家了。我想當時黃老師的心里該有諸如“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之類的感嘆吧。

是的,十年,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容忽視的一段時光歷程,雖然它在歷史的長河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回憶過往,展望未來,在心靈深處沉淀曾經的美好,對人生來講,何嘗不是一種寄托,一筆財富。

在文章結束的時候,不由得又想起了幾年前題贈過大學同學和中學學生的一首無題舊作:

去也終須去,

住也如何住。

春風花開,

秋風霜落,

 雁字回時,

歲月匆匆客。

萬古塵緣同流水,

留住一絲清澈。
 

返回首頁